专题分析研究

河南修武及山西陵川都氏族谱探究(都基民 都永昌 都豫良)

点击数:47952013-09-08 11:08:06 来源: 都氏家祠


河南修武及山西陵川都氏族谱探究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古称泽州府陵川。根据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统计数字,山西省有都姓人口5300多人,其中晋城市有3700多人,是山西省都姓人口最集中的区域。现有史料说明,陵川都氏是都氏家族古老发祥地之一。


  一
  陵川都氏历史悠久,史料查证追溯代远。依据河南修武都氏族人都永昌、都豫良提供的河南修武县都氏族谱内收录的2篇《陵川都氏族谱序》,及在陵川县义门村所考察时所摄制的照片、及当地州、府志记载,可以将陵川都氏历史追溯到北宋元丰时期。
  这2篇《陵川都氏族谱序》形成于明朝嘉靖壬子年(1552年),序言撰写人都永思。
  《都氏族谱旧序》中记载:明朝嘉靖乙酉年(1525年)都永思率族人祭扫四义庄祖坟(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四义庄),发现二石门礅,上书“大定四年三月二十五日都元妻马氏、长男都成、次男都全创造庄宅门礅一副。”以此追溯到旧谱世系中当地都氏始祖都全的生活年代——金代大定四年,即1164年,同时追溯到都全的父亲都元,将都氏历史资料往前推进一步。

  《陵川都氏族谱序》中记载,都永思年未二旬(不满20岁的时候)随父亲到义门锦屏山祖茔(今山西晋城市陵川县义门村附近,位于四义庄东南10公里处)祭扫,发现八块蛟龙大碑,还有四块破损石碑,因代远年湮,字迹模糊不能全部辨认,只能看清楚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官衔,后来将这些文字抄录回家与地方志对证,了解到这些石碑记载的是宋代和金代的先祖名讳、职务。其中宋代有:敕赠金紫光禄大夫都道宁,朝请大夫转梓州转运使都贶,光禄寺卿掌太医院都嘉猷(都贶之侄),丁酉科举人都大荣。金代:皇统中进士都瓘等。这些当地都氏先祖碑,不仅记载了历代都氏先祖的荣耀,而且将当地都氏历史文字记载又往前推进到宋金时期。


  二
  北宋名士都贶,字君锡,地方志有明确记载。
  陵川乾隆新志卷二十一之《人物》载:都贶,字君锡。以明经登进士第。哲宗时(1093-1100),官至朝请大夫、鸿胪寺少卿。每朝,帝虚己谘访,贶据经正对,多见嘉纳。拜梓州转运使,提押西川四十五州,美绩多著。迁居锦屏山中,为芍药会,与一时名人谷汉臣、高子美辈往来山中,咏歌自得。后屡荐不起。墓在义门,石羊虎犹存。从祀乡贤。兄向,进士,别详《技术传》。
  清〔雍正〕《山西通志》卷一百四十六之《隐逸》也云:都贶,陵川人。博览经籍。隐邑南锦屏山,令吕由庚荐,不起。一时名人谷汉臣、高子美辈,尝就访焉。

  有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都氏先祖都君锡(都贶),宋朝知名人物,曾经官拜过朝请大夫、鸿胪寺少卿、提押西川四十五州的梓州转运使。宋朝皇统年间(1141-1149),隐居于陵川义门锦屏山中,崇信佛教,成为一代大德圆通旻禅师的著名法嗣。“山因人而名”,陵川也便因此生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兼而有之的历史景点,那就是古代所称陵川“八景”之一的“锦屏朝霞”。


  三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北邻壶关,西连高平,西北接长治县,西南连晋城,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距离修武约20公里。陵川都氏宋、金时期就有史料记载,随着人口繁衍和岁月变迁,陵川都氏后裔迁徙到周边及其他地方,是很自然的现象。河南修武县的都氏,族谱上介绍源自山西陵川,现存于西水寨村的清代乾隆时期祖坟碑刻上,记载当地都氏于明代洪武年来自于山西陵川。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水寨村现存族谱,最早修谱时间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其中谱序中提到:吾都氏族由山西省泽州府陵川县,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居河南省修武县西水寨村,距今已六百余年。第四次续修谱序中提到:新郑县都庄村(隶属河南中部郑州市)都氏祠堂碑石记载(石碑创立时间待考),兄弟三人一起迁到河南,老大居住修武县西水寨村,老二居住辉县小作村,老三居住新郑县都庄村。初来时独门小户,数口之家,至清朝雍正年间已成一大旺族,清朝乾隆年间已成名门富户。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小作村都氏族谱提到:1957年当地都氏族人到修武县西水寨与都思聪面谈,续写家谱,亦称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省泽州府陵川县迁至辉县西五十里山阳里社小作村。
  与修武县同属焦作市的沁阳小窑村都氏族谱序形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比修武县和辉县族谱形成时间都早,但是关于都氏历史渊源的介绍是: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居。郑州市中牟县耿石屯民国三十七年编修的都氏族谱,也称其始祖来自山西洪洞县。
  与辉县相距不足百公里的安阳市滑县寺台村都氏族谱最早形成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是晋城陵川周边修谱比较早的一支都氏。关于祖源,其记载是“前朝都督府大元帅之后”。前朝即元朝,都督府大元帅那就是蒙古族后裔了,不可能来自陵川都氏。
  同属河南北部区域,关于祖源的说法并不相同。族谱虽如此记载,但因元末明初山东都姓系蒙古族之后,为避明廷伐戮,曾于明初向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迁徙避祸,滑县等地即有此族人,修武都氏亦保有较为奇特的在卧室敬奉老先人习俗,据传为成吉思汗,因年代久远未能找寻到原物,且大年三十不上坟,与周边习俗大有区别,故不能妄断不是山东一族迁来杂居,或本为蒙族为避战祸伪称汉人。

  河南省都氏人口17000多,在全国除山东之外列居第二。其中修武县所在的焦作市都氏人口相当于山西全省都氏人口,达到5300多,位居河南第一。纵观目前整合的资料,汉人都氏与蒙古支都氏在中原地区显交叉分布格局,在没有其他明确资料佐证的情况下确定其祖源尚似欠妥。






    根据王建华编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中介绍,在河南,很多蒙古族后裔元朝末年在惧祸心里的作用下,改汉族,更汉姓,从汉俗隐居下来,他们的隐居生活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在河南王姓蒙古族人家里,有在家里供奉先祖像的习俗,上面印有“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遗像”。修武都氏亦保有较为奇特的在卧室敬奉老先人习俗,据传为成吉思汗。不知道与王姓蒙古族人家供奉的先祖像是否一样。














作者:都基民、都永昌、都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