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分析研究

关于都氏姓氏来历及族源等问题的说明(都兴智)

点击数:51082013-08-28 16:51:29 来源: 《华夏都氏寻根录》第一辑

 

  关于都氏姓氏来历及族源等问题的说明

  辽宁师大辽金史专家教授 都兴智

  

      我个人关注都氏姓氏来历和族属来源问题是从长春读研期间开始的。我们辽宁复州这支都姓人,原有宗谱、先祖碑,对北迁到复州后的世系比较清楚。但对在山东的远祖则没有人能说得明白。“文革”浩劫,宗谱被烧,祖坟被平,先祖碑遭砸,断为两截,之后就“不知曾高为何人”了。值得庆幸的是,先祖碑虽仆断,但碑文尚全,由此知我们这支都姓人是清代雍正年间从山东迁来复州的,我们的老根在登州府宁海县东北乡北头村(今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姜格庄镇北头村)。1985年春,我的一位在复县(今改为瓦房店市)县志办工作的朋友给我来信,告诉我说在庄河县发现了我们都姓谱书,即《都氏族谱》,县民委和县志办还专门派人到山东进行核实,并把《都氏族谱》的序言部分抄录寄我。我见了之后,即开始在校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同时在长春也联系到了一位本家(都中原,原名都本鑫,在长春文具店工作),在他家里见到《都氏族谱弁言》。又曾写信给老家北头村的长辈都元恒爷爷,老人家还给我回了信。同年夏天,我毕业来到大连,又参加了市民委组织的大连地区少数民族调查和《大连少数民族志》的编写工作。对大连地区的都姓人分布及来历情况也有所了解。与此同时,就相关问题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庄河发现的都氏族谱记事考略》,发表在《史学集刊》1989年第2期上,后来被都基民收在他的新浪网博客《都氏家祠》中,可能有的本家已经看过这篇东西。现在我以这篇文章为基础,谈谈我们的蒙古先祖、都氏姓氏来历及都氏世系等问题。因为我是学历史和考古的,受专业影响,对民族问题和姓氏问题都比较感兴趣,对我们自家的历史问题就更加有兴趣,甚至感到有一种责任。我的看法不一定都对,仅供各位本家参考。


  都氏蒙古先祖必里海其人

  《都氏族谱》序言记:“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必里海公卒,讳抄儿公袭。抄儿公卒,讳不老赤公袭。嗣后皇元鼎革,隐居于乡。明太祖存先代之后,赐姓曰都,都氏自此始。……大清咸丰七年岁次丁巳皋月既望寿仁盥手谨识。”都氏源于蒙古,凡出身牟平都姓,不管现居何地,皆世代相传此说。必里海是都姓的第一代蒙古先祖,关于他及其子、孙三代的生平事迹,《族谱》里没有详记,经过查阅山东地方志及当地石刻资料,知《族谱》所记都姓三代蒙古先祖有充分而明确的文献依据。

  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宁海州志》卷11:“必里海,海当元初,以功历迁至都达鲁花赤,兼管宁海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中统元年(1260年),海死,子孙袭其职,遂占籍牟平。焦志云,至今存姓曰都,是其后也。”“抄儿,牟平人,海之子,袭本州达鲁花赤职”。“不老赤,牟平人,海之孙,袭本州达鲁花赤职。焦志曰,历至元、元贞、大德皆不老赤也”。这里所说的焦志,是指明朝嘉靖年间,宁海州同知焦希程所修《宁海州志》(详见《牟平县志》卷6《焦希程传》)。清修《登州府志》、民国修《牟平县志》,均有相同记载。牟平有地方志,始自焦志,以往认为此书已佚。1981年,牟平县志办的学者们根据省志办传来的一条信息,在浙江宁波天一阁找到了焦志的明刻本,牟平杨墨先生著有《焦志疏考》一书,感谢都基民将此书赠我(《牟平文史资料第八辑》)。焦志原文记:“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元初有必里海,中统元年海死,子抄儿袭。抄儿死,子不老赤袭。子孙遂家焉,至今存姓曰都,至元、元贞、大德皆不老赤也”。因明朝嘉靖年间距元代并不遥远,所以焦希程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即当时宁海都姓是元初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后裔。

  与都氏先祖有关的石刻资料有二:一是民国年间所修《牟平县志》所记,当时在牟平县城南范园保存一通元宪宗八年所立玄都观碑(现在不知是否还在原处),碑文落款处有“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字样(〈牟平县志〉卷9〈金石志〉)。据此,《族谱》所记必里海官“牟平达鲁花赤”是不确切的,应以碑文所记“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为准。元宪宗八年,即公元1258年,焦志记必里海死于中统元年(1260年),立碑时必里海还在职,故以地方长官身份署名于石碑落款处,这完全合乎封建社会立碑的习惯规制,碑立二年后必里海去世;二是,元刘忠墓碑:“刘公讳忠字孝卿,幼读传书,长习吏事。大德元年(1297年),有本州达鲁花赤不老赤口次刘忠其德,举充文、牟两县请奉司吏”(〈牟平县志〉卷9〈金石志〉)。这与焦志所记“历至元、元贞、大德皆不老赤也”相吻合。以碑文和方志为证,更说明焦志之说可信。

  发现家谱所记与方志、石刻资料相互吻合之后,就证明了我们牟平都姓是元代蒙古的后裔,与我们家族老人相传我们是蒙古人的说法是一致的。之后我就想,都氏先祖必里海及其子孙官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为山东半岛上的地方官,必里海应该是蒙古军功贵族,与灭金战争有关,能否在历史上找到他的名字和事迹呢。经过查阅史料,我提出了都氏先祖必里海就是《元史·兵志二》里所记的蒙古五大探马赤军帅之一不里海拔都儿的看法。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不里海拔都儿,在《元史》卷987《兵志一》中写作不里合拔都儿。卷166《石高山传》、卷95《食货志》孛罗海,在其他有关传记中又写作孛里海、不里合。拔都或拔都儿为蒙语“勇士、英雄”之意,有时则译作“巴特尔”。在这里是称号而非人名。必、孛与不,里与罗,海与合,均系记音的不同,故可以认定,必里海、孛里海、不里海、不里合为同一人名的汉字异译。

  (二)《宁海州志·职官志》记,必里海始任宁海州都达鲁花赤是在元太宗时期,这与《元史》所记探马赤军平金后随处镇守、“岁丙申(1236年),太宗命五部将分镇中原”,从时间上说是一致的。历史上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出现同一名字又事迹相同的两个人的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元代宁海州治在今牟平县,辖文登、牟平两县。元初隶益都路,其时正在灭金后五部探马赤军镇戍的范围之内。

  (四)从元太宗始,在新占领的路州府县长官之上设一达鲁花赤官监临。“达鲁花赤,犹华言掌印官也”。元朝政府规定,江北各级达鲁花赤兼本地区诸军奥鲁、劝农事,凌驾于地方各级长官之上,具有世袭特权,多以有军功的蒙古、色目人为之,都达鲁花赤则更不轻易授人。据《元史》载,元初授都达鲁花赤者有扎八火儿者、曷斯麦里、纯只海、绍古儿、岳琳贴穆尔、赛典赤瞻思丁等,另有蒙古怯烈部人速哥被授予大达鲁花赤,与都达鲁花赤同,均为功勋卓著的军事将领。“都”是总的意思,一般都达鲁花赤皆兼管几个州府。宁海为山东军事要地,必里海被授予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兼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且以军功迁,其官职与探马赤军帅不里海身份亦相符合。

  不里海拔都儿除《元史》、《兵志》、《食货志》、《阔阔不老花传》、《秋涧集·中堂事记》中出现过他的名字外,在《元史》的《石珪传》、《赵天锡传》、《石天禄传》《严实传》中均有其名,皆记作“孛里海”。

  以上史料所记孛里海,将其活动时间、地区、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综合分析,无疑就是探马赤军帅不里海拔都儿。综上所论,对不里海拔都儿的事迹可大致勾画如下轮廓:

  1217年,太祖命木华黎伐金,分探马赤军为五部,每部各置统帅一人。不里海拔都儿即其中一员。他率部随木华黎进入中原,在山东、河北一带同红袄起义军以及宋、金的几股势力进行激烈角逐。1220年,在木华黎由河东再次转战河北围攻东平(今山东省东平)之际,不里海拔都儿正活动在山东、淮北一带。是年12月,红袄军首领石珪与之发生联系,自苏北连水只身渡淮,因不里海拔都儿而归降木华黎,授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山东路行元帅。1221年到1224年,不里海拔都儿仍活动在河北一带。1225年四月,彭义斌围攻东平,守将严实遣使求救于不里海拔都儿,不里海拔都儿失期,严实势蹙,乃伪降于彭义斌。七月,彭义斌挟严实北上,与不里海拔都儿对垒,严实于阵前倒戈,助不里海拔都儿击溃彭义斌。不里海拔都儿与石珪之子石天禄、严实出南线,与笑乃台、史天泽南北夹击,擒斩彭义斌于赞皇(今河北赞皇县)境内。1226年,孛鲁率兵入山东,至1227年4月,平定河北、山东之地。灭金后,探马赤军分镇中原,不里海拔都儿以军功授宁海州等处都达鲁花赤,镇守益都路辖下的山东半岛。所赐食邑五户丝户在德州等处,世祖中统元年卒于宁海,子孙世袭其职。元明变革之际,其后裔避乱隐居于宁海之东鄙,即今牟平县姜格庄镇北头村。明初改汉姓为都,至今多数仍聚居在北头村及附近村庄。

  关于必里海的年龄,《都氏族谱》和史料上没有准确记载,我们只能从他出现在史籍上时间和去世时间做大致推断。蒙古木华黎组织探马赤军攻金始于1217年。蒙古探马赤军是由成吉思汗麾下的部族军组成,为进攻中原的精锐部队,多是从原部族军中十人选二或十人选三而成。必里海当时虽然只是军队中的基层领导,但不大可能是20岁以下的毛头小子,估计他当时的年龄至少在25岁以上,那么 1260他去世时就应该接近70岁。

  关于不里海拔都儿的部族出身,《元史》中虽然没有提到,但是《都氏族谱》称都氏系皇元宗室,我们这支都氏后裔也世代相传,也就是说不里海拔都儿出身于成吉思汗的黄金氏族,原来应该姓孛儿只斤氏(博尔济济特氏)。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