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牟平《都氏族谱》(清咸丰七年印刷本)都寿仁

点击数:27882013-08-03 17:30:52 来源: 《华夏都氏寻根录》第一辑



山东牟平《都氏族谱》(清咸丰七年印刷本)

 

蒙古支都氏源于山东登州府宁海州,都氏谱牒最早形成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编撰者都寿仁,清咸丰七年(1857年),都寿仁重修都氏族谱,对原书的弁言部分进行了修改。清咸丰七年重修的这部都氏族谱,民国十年(1921)由都孟实印刷于辽宁西丰县宝兴东石印局,后来流传到全国各地,其中包括山东老家。后来,各地蒙古支都氏重修都氏家谱,都以这个为基础。

通过《都氏族谱》序言,可以详细了解都姓祖源及辈份排列用字。


附:《都氏族谱》序言原文

  都氏族谱谱都氏之族也。

  都氏系皇元宗室。始祖讳必里海公,元初为牟平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必里海公卒,讳抄儿公袭,抄儿公卒,讳不老赤公袭,嗣后皇元鼎革,隐居于乡。明太祖存先代之后,赐姓曰都,都氏自此始。而谱不及者代远也,远何以不及,以不能及也,不能及而族谱之修何自始,曰始自讳镇、讳亮、讳宁三公。何以必自三公始,曰三大支之所自出也。得其所自出,而荒远者可以及,亦可以不及矣。然而自三公至今四百余年,其间赴盛京者几何家,徙外邑者几何家,散处本境乡村者又几何家,族繁丁众,荡析离居。今以一二人之见闻,而欲周知其颠末,此断不能,亦惟于所知者纪之,所不知者阙之而已。后之人务要补所不足,绩所未逮,使子子孙孙永无数典忘祖之愆,是则仁等之所厚望也,是为序。

  清咸丰七年(1857年)岁次丁已皋月既望寿仁盥手谨识。

  于是上观千古,下窥百世,问祖寻宗,考研世世族谱,至今累代,人烟甚是稠密,遵祖考之基业,故于书中择选二十字,为后之宗派云尔。书有四句:元本兴基业,书田永克昌。进修传广训,继述正伦常。

  中华民国十年岁次辛酉巧月上弦孟实敬印于西丰县宝兴东石印局。

释文:

  

  《都氏族谱》是谱写都氏家族的谱书。

  都姓是元朝的皇室。始祖名叫必里海,元朝初年担任宁海州(也就是现在的牟平)的达鲁花赤(大蒙古国的官职名,是元朝中央政府派驻地方管理军事、政治、经济的最高长官)并兼任宁海州诸军奥鲁、劝农事一职(奥鲁,蒙语为“老少营”。蒙古制度,男丁从军出征,家属和童仆,按千户组织在后方或随军队经营畜群或其它产业,供应前方。凡军户中迁发丁壮,替换老弱,供应军需,赡养出征人员老少,处理军户间纠纷等事,皆归各路奥鲁官府管理,不受地方官府管辖。劝农,鼓励耕作之意)。必里海去世后,儿子抄儿世袭其官职,抄儿去世后,孙子不老赤世袭其官职。后来改朝换代了,就隐居到乡下。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留前代皇室的血脉,特意赐封必里海的后人姓都,从此就有了都氏。由于年代太久,现在编修的都氏家谱有好几代没有记载,年代太久的只所以没有记载,是因为搞不清楚,所以无法确定。既然无法确定,那么修族谱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记载呢?就从都镇、都亮、都宁三位先祖开始吧。为什么要从这三位先祖开始记载呢?因为都氏分出的三大支是从这里开始的。知道是从他们开始的就可以了,其它因为时间太久而搞不清楚的事,就既可以记,也可以不记了。不过,从都镇、都亮、都宁三位先祖开始到今天已经四百多年了,这期间有多少家搬迁到京城去,有多少家迁徙到外地去,散居到本地各个村子去的又有多少家,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总之,我们都姓人经过这么多年的繁衍生息,应该说是家族庞大,人口众多,四处离散,难以集中。现在只凭着一两个人的了解,要想把我们都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全部搞清楚,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也只能是把已经知道的记录下来,不知道的也只好暂时搁置不予记录。希望我们都氏后人能够把缺漏的部分补上,把我们没弄清的搞清楚,让我们的子孙永远不要忘本,不要忘记祖宗,这是我们最大的期望,就用这个当作序言吧。

  清朝咸丰七年农历一八五七年五月十六,都寿仁郑重记录。

  从这里,我们上可以知道漫长的过去,下可以看到遥远的未来,寻根问祖,考证研究世世代代的族谱,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代了,人口也有很多。依据我们祖先当年创立的辉煌业绩,就从书中选出二十个字,作为今后统一使用的字辈,以便使长幼世次得以明确。这二十个字组成的四句话是:元本兴基业,书田永克昌。进修传广训,继述正伦常。

  中华民国十年农历一九二一年七月初七,都孟实敬印于西丰县宝兴东石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