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桐城都氏祖源的查考(都基民)

点击数:75272013-09-07 13:59:58 来源: 《都氏家祠》博客


关于安徽桐城都氏祖源的查考

 


 

安徽桐城是安徽省都氏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是全国都氏古老的祖居地之一。据公安户籍管理部门统计,安徽省有都氏人口9400人,其中安庆市有4570人,几乎占全省都氏人口的的一半,而隶属安庆市的桐城有都姓人口4230人。

根据现有资料查明,桐城都氏一世祖为朝儒公,明朝初年迁居安庆府桐乡之北沙河,即今天的桐城市吕亭镇合河村都家湾。之后,随着家族人丁的繁衍,桐城都氏已经播迁发展到周边地区。详情查看《桐城都氏的历史与现状》。

关于桐城都氏的祖源,一说是来自江西瓦屑坝。当时桐城一带地多人少,都氏先祖从江西大山迁徙过来,插草为标,掘井而饮,耕田而食,耕读传家,繁衍发展至今。另一说是来自河南黎阳,得姓始祖为齐国都公子之后,世居河南浚县,即古之黎阳,所以称黎阳都氏。那么,桐城都氏先祖一世祖朝儒公到底从来自哪里?对此,都旭杰先生、都旭友先生与山东的都基民先生亲自到江西的景德镇、上饶婺源和河南的郑州、焦作、新乡、安阳等地进行了寻访,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实地寻访及查到的资料,现整理如下,为后人做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传说之一——江西瓦屑坝

经查,江西瓦屑坝,不仅是我们桐城都氏的祖源传说,也是整个安庆地区移民的祖源传说。江西瓦屑坝作为历史上著名的移民地,与山西洪洞大槐树齐名。安庆很多姓的宗谱都记载着本族来自江西瓦屑坝。

有人统计了桐城市的63种族谱,其中有20%的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而元末以前的家族只有两个——方氏和姚氏,分别在宋代和元中期迁入。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的统计结果是: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个,占50%;迁自饶州和江西的合计有26个,占72%;元末明初迁入的,占93%

据现代考证,众说纷纭之瓦屑坝、瓦西坝、瓦家坝,皆为现在江西鄱阳莲湖乡以西之古渡口瓦屑坝谐音。元末明初,瓦屑坝为鄱阳湖边的一个渡口,由于时代变迁,水位下降,渡口早已不存,只余一名为“瓦燮”之村庄。元末战乱频仍,为躲避战火,百姓逐次迁移。而安庆其时,经宋金对峙,长期处于战争前沿,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至元末尚未恢复。究安庆地貌恰与徽州、饶州相同,又临长江,故而安庆为彼时徽州、饶州移民首选之地。明初之时,政府对移民开垦土地私有合法化,享受赋税优惠,吸引了众多百姓;又为剥离宗族之势力而集中移民(民间称之“赶散”,因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政府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江西饶州之瓦屑坝,其时作为官方指定港口承担起移民之重任。据《中国移民史》第一卷记载:“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鄱阳瓦屑坝,已是安庆地区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九江两府各县。

从以上历史资料分析,桐城都氏来自江西瓦屑坝的传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其一,据现代学者曹树基研究,元末明初之百余年间,迁来安庆之移民数,占同期安庆府人口近八成。而且都是来自江西的饶州、九江两府各县。其二,据都氏谱牒记载,桐城都氏一世祖朝儒公明朝初年迁居安庆府桐乡之北沙河。其三,根据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的规律,平均每一代人的间隔时间在25年左右。这一结论经过许多家谱资料的验证,是基本可信的。桐城都氏目前发展到二十三、四世,以此推算,桐城都氏应是在600年前即明朝初年迁徙到此地。

既然推算桐城都氏是从江西迁入的,那么江西本地的都氏又是什么情况呢?

在江西婺源博物馆,我们查到婺源现有姓氏220多个,并无都姓。根据公安户籍部门统计,江西省都氏人口只有398人,瓦屑坝及婺源所在地的上饶市只有22人。江西都氏人口数量如此至少,让我们有些遗憾。但是这说明,目前生活在江西本地都氏族人在江西的生活历史并非久远,也就是说,现在的江西都氏并非江西的原始居民。在江西的寻访期间,我们联系到工作在江西景德镇市的都国华,都国华热情地邀请我们来到他的老家景德镇乐平市众埠镇上街,并以燃放鞭炮和端上白糖荷包蛋的礼仪迎接远方到来的客人。据都国华介绍,他们从上学到工作没有见到其他都姓人,自己这一家从父辈到兄弟姊妹及下辈子女就有十几口,占整个景德镇市都氏人口的一半。近年通过都基民的《都氏家祠》博客和父亲的回忆得知他们的祖籍是河南新乡,是他爷爷那一辈建国前从河南新乡迁徙过来的,他们一家生活在江西的时间只有七八十年。

桐城都氏一世祖朝儒公究竟是否从江西迁徙而来?如果是从江西迁徙而来,那么朝儒公的先祖在江西本地就没有留根?这似乎是个难解之谜。

在此,我们联想到在江西饶州发现的蒙古支都氏五世祖德里的都墓志铭。德里都,是蒙古支都氏先祖都达鲁花赤必里海的五世孙。据德里都墓志铭介绍:德里都,生于至元十五年(1278),死于至正八年(1348),葬于江西饶州府青铜寺侧。天历二年(1329),任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宣慰使司,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属省与路之间的承转机构,使司设宣慰使等职,宣慰使兼任都元帅衔,负责调度军旅之事。都元帅府是镇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军政官署,由朝廷派达鲁花赤监管。

德里都,元末天历二年(1329)任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宣慰使,任职20年,去世时葬于江西饶州府青铜寺。德里都长子维伊坦斯,在元大都汗八里侍奉祖母。德里都是否有其他子孙与其生活在江西,而这是否又是朝儒公的先祖呢?

根据史料记载,蒙古支都氏先祖必里海,元朝初年以其卓越的功勋被元太宗任命为中书省益都路登州府宁海州政治、军事、行政最高长官——都达鲁花赤。子孙世袭其职。必里海家族历经整个元朝,世系脉络清晰,即必里海——抄儿——不老赤——思已古——德里都——维伊斯坦。改朝换代之际,后裔取姓为都。

德里都与朝儒公是否有联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资料的不断涌现,遮盖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面纱会逐渐脱去,先祖的历史脉络传承会更加清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盼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上一页12下一页